2019山东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考试信息(汇总)
2019山东选调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之片段阅读每日一练(12月23日)
1.国家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成员必须按照特定的规则运行和活动,这是法治的应有之义。在当代中国,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和社会成员活动的各类规则可谓浩如烟海,但国家法律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显然是最有影响力和最为重要的规则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这段文字之后作者最有可能阐述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构
B.依法治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构想
C.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
D.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体系的对应措施
2.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的市场参与者,都被抛进不断更新的陌生空间中。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行为、交易制度和交易商品,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尤其是考虑到经济生活信息化和网络化,市场经济的陌生关系就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状态。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面对的是陌生关系
B.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信息不断更新
C.市场经济生活变得越来越信息化网络化
D.市场经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3.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一大发明,如果说,语言的出现使人类实现了由动物到人的转变的话,那么文字的发明,则使人类从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上升到文明社会的高级阶段,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
A.人类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不是同时出现的
B.文字发明前人类处于原始社会低级阶段
C.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D.文字是人类社会处于高级阶段的显著标志
4.说到食品安全的治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面对现实,人们自然而然地将问题引向法律法规制度、政府监管体系、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这一指向当然是正确的,政府也沿着这些方向做了许多努力。但是这类治理方案的一个问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作者引用“远水解不了近渴”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中国短时期之内无法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B.相关法律及机制建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C.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难度极大
D.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做好长期工作的准备
5.法国语言学家梅耶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如果只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或语言、词汇和语法规则的传授,以为这样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往往会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而频频出现语词歧义、语用失误等令人尴尬的现象。
这段文字作者的观点是:
A、语言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 B、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特点
C、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受到重视 D、交际中出现各种语用错误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解析】C。文段首先介绍当代中国各类规则浩如烟海的背景,接着“但是”提出重点内容,即最重要的规则体系就是“国家法律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最后举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例子进一步强调“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重要性,因此后文也必然是围绕文段引出的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阐述。A、B两项与尾句重点话题无关,排除。D项仅提到“党内法规体系”,未涉及“国家法律体系”,表述片面,排除。因此C项当选。
2.【解析】A。文段开篇指出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参与者都处于不断更新的陌生空间中,接着“更”强调市场经济的陌生关系越来越复杂。综合整个文段,重点在于强调市场经济下各种关系的“陌生”,只有A项包含这一主题词,当选。B项的“更新”、C项的“信息化网络化”、D项的“复杂化”均不是文段重点,排除。
3.【解析】C。文段首先指出“文字是人类继语言之后的一大发明”,而后将语言和文字对人类的不同影响进行对比,强调文字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使人类上升到文明社会的高级阶段,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对应C项。A项对应首句的表述,非文段重点,文段重在强调文字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排除。B项“文字发明前”非文段重点,文段强调文字发明之后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人类社会处于高级阶段”对应尾句“从而”之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且“显著标志”属于无中生有,排除。因此C项当选。
4.【解析】B。这一俗语出现在文段最后一句话,用“但是”引出这类治理方案“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类治理方案指代前文完善法律制度及相
关机制这一解决方案,即说明了相关法律制度和机制建设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对应B项。A、C、D三项表述不明确,都未涉及“相关法律及机制建设”这种具体解决方式,且A、C两项过于消极,排除。因此B项当选。
5.【解析】C。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观点态度题。首句援引语言学家的观点,根据“所以”这一结论性的引导词可以判断该援引为正向援引,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恰好一致,其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和加强自己的观点,即强调语言文化性的重要作用。后面用“如果……”引导的假设条件句从反面进行论述如果不注重文化性将会造成的后果,再次强调重视语言文化性的重要作用,构成“引用—提出观点—反面论证”的分—总—分结构。因此作者的观点已经十分明朗,即强调“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因此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