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特别提出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这就抓住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因为,政府的行为对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政务诚信建设必须一马当先,并且要抓实抓好。
不可否认的是,政务诚信问题不是第一天出现,在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政府失信问题不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不透明,公共权力“跑冒漏滴”,不良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吃拿卡要;
二是一些部门办事流程冗长,关卡林立,服务意识淡薄,部分群众和企业把与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当成负担,不敢接触、不愿接触,但又不得不接触;
三是一些权力部门存在乱决策、瞎指挥的行为,政策朝令夕改,口头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四是一些部门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数据失真后,不能正确对待社会的批评监督,找理由搪塞,想办法诿过,千方百计辩解,甚至用虚假信息来误导社会公众。
这些现象或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全社会对诚信问题的焦虑。
令人欣慰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务领域内的诚信建设,从落实“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修订法律法规,从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等,下猛药、出重拳、治根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这也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了榜样,带来了新风。
政务诚信建设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务必须诚信,已成为社会共识。在政务系统内,人们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这是一个重要的建设窗口期,需要治标治本一起抓,从根本上促进政务诚信建设不断完善。
政务公开透明是政务诚信的基石。公开透明一直以来是人民群众对行政权力运行状态的一种要求,也是政务环境建设、加强权力监督的主攻方向。近些年来,各地各部门围绕政务公开想了不少办法,做了不少探索,有些改革举措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赢得了群众支持。
比如审批流程公开,随着各地政务大厅建设的推进,集中办公、网上审批、串联审批、留痕监督等,已经成为政务审批中的一种常态化流程和机制。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减少了环节,节约了时间。同时办事群众或企业能够知晓审批事项的进展,对批准或不批准的理由能够充分了解,审批的可信度大大提高。
当然,目前的政务公开程度离人民群众的要求,离监督的需要,离取信于民的宗旨,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设置隐形门槛、过度收费和公开领域还不够宽、情况还不够细等方面,这些都是下一步不断完善公开程序和内容的主攻方向。
依法依规是政务诚信的保障。政务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无论是决策管理,还是行政执法,全体政务人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法治意识。政务行为要越来越多地靠法律法规来约束,大大减少用红头文件来管理政务活动的行为。
审批活动中,是批还是不批都要有法律政策依据,那种靠“拍脑袋”审批,靠“走后门”入围的做法,是对政务诚信最大的戕害;执法活动中,是罚还是不罚,是罚多还是罚少,都必须有明确的依据和公开的尺度,如果“打招呼”就能不罚款,或吃scsgk.com顿饭就能少罚款,那就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也破坏了公平的规则;监管活动中,是松还是紧,为什么松、为什么紧,如果不是在规则的框架下来掌握,而是凭监管者个人喜好,那么就容易造成松紧变形,出现人情监管等问题。
因此法规和纪律是政务活动中带电的高压线。当前,公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政务活动的依法依规问题还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全社会来监督。
深化改革是政务诚信的关键。从过去出现的一些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不难看出,政府还是揽了不该揽的权力,管了不该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政务失信的问题就容易发生。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步伐的加快,特别是经过数次行政审批改革,权力开始逐渐被放到制度的“笼子”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日渐清晰起来。
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政府部门既要做好诚信榜样,又要搞好诚信管理,让群众对政府有信任感,对社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政务诚信建设一马当先,那么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必然会迎来万马奔腾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