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当下的中国,正顶风破浪砥砺前行。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在接续,传统因素消退与新兴力量成长在并行。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对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还当做好应对更大困难挑战的准备。
形势逼人,考问基层干部:应当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从政心态和工作作为?
基层干部肩挑重担,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五加二,白加黑”是他们的工作常态。随着从严治党理念的践行和反腐倡廉斗争的深入,队伍在进一步净化,状态在进一步提升。同时,为官不为、懒政怠政之风也在滋生蔓延。如何治理?召回?军训?各地新招迭出,也有立竿见影成效。
我以为,还当找准病灶,辨证施治。尤其要深入基层干部之中,倾听心声,排忧解难,激励他们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放胆作为。
改革在全面深化。顶层设计已经出台,规划蓝图日益清晰。难点在于,再完美的设计,再精彩的蓝图,也难以涵盖改革运行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也不能替代不同地方的每一步实践创新。目标正前方,愿景在彼岸,中间有难关重重,险滩处处,改革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路”这“桥”如何开通?面对改革争议中的热点难点和误区盲区,缺少相关部门的答疑释惑,没有试点地区的经验借鉴,又当如何作为?新一轮改革特别强调于法有据,这是改革阶段的跨越,也是改革理念的进步。但是,改革的探索性与法治的稳定性如何兼容?例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原有的不少法律法规滞后,已经成为改革的束缚。这当如何化解?另外,改革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政府改革要简政放权,减肥瘦身,刚性的利益如何调整?富余的人员何处安置?公车改革要取消特权,发放补贴,统一的标准与各异的乡情、多样的需求如何契合?定向化的使用与福利化的补贴、层级化的待遇如何区隔?
改革还须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但是,其中创新、突破的风险怎么化解?
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行,是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实践中的最大难题,是权力界定中的标准不统一、理解有差异、操作难把握。既要防止越权滥用,又要避免缺位失职。权力在哪些领域应该放,哪些领域应该收,在哪一个点上再平衡,问题敏感又影响重大。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市场发育的不同状况,行业区域呈现的不同特点,政府官员具备的不同素养,都影响着、决定着政府行使权力的方式、范围和力度。权力清单的实施也当有所选择,适时更新。还要看到,民生问题无小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生的内涵在不断丰富,民生的领域在不断拓展,民生的层面在不断升级,政府自应努力跟进,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民众日益彰显的权利。政府不应当只是停留于充当一个裁判员,只是满足于做好一个守夜人。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在权力清单制度改革中,政府既不能阳奉阴违,明放暗收,也不能随意弃权,推卸责任。实施权力清单,权力的边界在哪里?
反腐进入深水区,暴露出的太多的官商勾结区域坍塌乱象,令官员们心惊,让全社会警醒。同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各地官员还得千方百计努力招商引商选商,亲商安商富商。这一点无可回避,也是责任所在。由此,政商应该是什么关系?官员与老板应该怎么交往?
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当是新型政商关系的指导思想。当然,政府的手中,依然掌握巨大的行政资源,依然负有调控经济的重大责任,依然拥有推动发展的强大能量。这一只有形的手,还当握紧那只无形的手。坚持法治对权力运行的规范性界定,当是新型政商关系的总体框架。政府是公共部门,企业是市场主体,两者之间应是一种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关系。坚持政府对企业服务的公共性取向,当是新型政商关系的基本主题。促进企业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增进公共福利,本是政府的行政职责。从协调征地拆迁到便捷行政审批,从配套服务体系到创造营商环境,从保护知识产权到协调劳资矛盾,都大有政府的用武之地。
基层干部长期奋斗在工作一线,难免也遇有政策界限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怕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怕触及利益、得罪别人,怕外界曲解、遭受抹黑。怕字不除,敢往何方?
治理为官不为,专题教育在层层递进,法纪惩戒在加大力度,民主监督在逐步提速。我以为,还得在价值引领、制度激励和社会评价方面加油使劲。为人民服务,就要为人民担当,就要扛得起责任,担得起风险,舍得出奉献。干部制度改革也得为之助力。考察考核方式要科学,为敢于担当负责勇于攻坚克难的干部主持公道、鼓劲撑腰。选人用人导向更重要。若苦干的不如看的唱的,清廉的不如跑的送的,创新的不如泼墨的捣乱的,他们的精气神从哪里来?工作着是美丽的,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还要鼓励基层干部从污名化的社会舆论扭曲中解放出来,从良性化的政治生态建设中挺立起来,重塑职业形象,重建工作尊严。
放下包袱,准备战斗。经济增长挑战严峻,全面小康任务艰巨,共产党人使命神圣,我们还是要像当年领袖号召的那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